1 ) 不该被定义为恐怖片的恐怖片
标题就是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的感觉。
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它完全没有任何突然吓你一跳的情节,也完全没有任何恐怖电影里几乎都会有的那种鲜血淋漓的场面。
没错,它被归到了恐怖电影甚至还被打上了cult的标签但是全片真的一滴血都没出过。
它的全片被一种能够一直让你心里发毛的气氛所笼罩,而这种恐惧大概是处于一种……对异教的未知。
未知是激发恐惧最好的良药,这部片子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也许对于我们中国观众来讲效果差一点,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宗教的碰撞,但是让我们试着把思路放在英国观众的角度。
英国人,忠诚的基督教徒。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充斥着异教氛围的环境必然能让人感到内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未知。
这就好像当我们走着走着,人忽然不受地心引力的飘了起来。也许在习惯之后你会觉得很有趣,但是当事发突然的时候你必然会害怕,因为这颠覆了我们已知的定律。
这部电影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教义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规则一般,脑内几乎没有违反规则这种选项。
但是当他们突然看到自己周围的这群人都违反教义生活着,那就如同自己熟知的世界规则被颠覆了一般,随之而来的便是会带来恐惧的无尽未知。
在警察被关进柳条人的时候,他大喊着异教徒,这也是本片在我国的译名。
但是在看到周围的人民群众欢声笑语的唱着祭祀歌曲,只有他自己一人拼命高唱圣歌的时候,我不想要问……究竟谁才是异教徒?
2 ) 恐怖结出的果实
真的 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 还是坚持看完了这部一直想看 却又不明了所以的影片 emule的资源 射手网的字幕 只有愤怒 没有别的 只有惊具 时常回响警官豪伊的撕心裂肺的呼喊 那仿佛在祈祷 只有人肉祭祀才能真的使寸草不生的海岛结出果实 甚至在最后警官还在寻觅这自己逃生的途径 只是他没有巴比龙的性格和勇气 随海的起伏而漂流 我真的想说 哈代是不是真的沿袭了沙夫的剧本 如果是真的 他为什么要让这一幕变得残忍真实 如果不是 那他绝对是个疯子 只有这种疯狂的拍摄手法使人想看又不敢看 竟管影片从来就没一个血腥的镜头 但是却比血腥而真实
粗糙的胶片 原始的镙露 这一切使人相信它的原始底片被抛弃是合理的 如果是我负责制作 我也会不屑一顾 现在 我只有闭上眼睛 好好的想一想 祈祷自己不要再看这样的影片 好让心灵能短暂的安静一些
3 ) 哇呜,哇呜,精彩,精彩
哇呜,哇呜
这放在今天不值得一个“年度口碑黑马反转神作”嘛
当然了
电影中的大尺度表演是肯定看不到了
女主的肉体真的真的很香(在办公室看真的很害怕)
最后的反转现在看也不过时
宗教大对决了,脑子里想到很多类似设定的电影或者短剧
天真的孩童,欣欣向荣的小岛,不加以修饰的田园牧歌
纯真带着善良的血腥
4 ) 参考书《金枝》
这种巫术行为确实存在,电影表现的非常准确,包括需要使用陌生人献祭的方式(新版电影好像不是这样的)。
可以读一下《金枝》,作者:(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 译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05742/ 《金枝》,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古老习俗极其有关信仰、观念的科学巨著,是闻名遐迩的学术必读著作,由于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该书第六十二章至第六十四章《欧洲的篝火节》、《篝火节的含义》、《在篝火节焚烧活人》中介绍了此种仪式的起源、含义、过程。
5 ) The Wicker Man
豪伊警官接到一封请求调查失踪小女孩的报案信后来到了位于苏格兰西部的夏岛(Summerisle),上岛之后,就像是掉进了兔子洞的爱丽丝,眼前发生的一切越来越超乎他的想象。跟爱丽丝的遭遇不同的是,洞里还有一整套计划在等着他……
心态平稳的恐怖片从来不屑使用突然出现的血腥场面之类手段来吓唬人。在本片中,一切事情的发展都是遵循固有逻辑的,只是这里的前提和我们的前提不太一样。比方说,我们觉得用活人祭祀是野蛮的,他们觉得是虔诚的;我们觉得姑娘们在大白天集体裸着跳来跳去是色情的,他们觉得是严肃的,等等。这些区别都以宗教仪式的名义出现,对双方来说就更缺乏对话的基础。交流被堵,岛上居民对警官又无一例外的抱着敌意的态度——你也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对,防人之心嘛。警官就在这样表面上难以指摘,内心却不安渐增的环境里,凭着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向岛主和全岛居民为他安排好的真相。从他接到信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踏上了不归路,绝望到底。这种无法抗拒、无法指摘的邪恶,无处不在又无从下手的力量,足以诱发心底的恐惧。对日常生活觉得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在哪儿吗?好不容易找到出路又觉得不踏实吗?别人和自己只是观点不同还是横亘着正邪的鸿沟?一切遭遇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别有用心者的编排?人最怕未知,是因为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异教在片子里也只是未知的具化而已。
片名中的“柳条人”是指片尾大祭典中用柳条编的人形道具,在这谜底揭晓的时刻,观众才知道最开始貌似不着调的警官和未婚妻的镜头另有深意,同时几乎为在Willow的歌声中饱受煎熬的警官感到不值。
这里强烈推荐那首诡异中透着鬼气的“Willow's Song”,神经死了,藏在里面的色情让人胆战心惊,绝不会像豪伊警官那样半夜捶墙的。实际上,保罗乔瓦尼写的整张原声碟都很强,但这首歌实在太出色了,必须专门指出。
特别提醒,千万别看05年的翻拍版
6 ) 德鲁伊教奇观化电影,符号与象征的充分运用
9命!符号密集的民俗学样本,《金枝》具象化。
前年看北欧猎奇向大热恐怖片《仲夏夜惊魂》,看了半小时看看片名,确认没错,但既不恐怖,也不惊魂。这部1973年的经典以警长的视角,寻人线索制造悬念,引导观众一路探索小岛上的民俗奇观,则有趣得多。(一开始我就怀疑,既然岛民都绝口不提,统一口径说不认识这个女孩,又是这么封闭、自给自足的岛,那是谁报案失踪人口的呢?)
在警长正统虔诚的基督徒看来,这个岛居民伤风败俗,崇拜巫术。谁知追寻失踪“猎物”的“猎人”反被围猎。
这些接近嬉皮士生活方式的岛民正是新德鲁伊教。主张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崇拜自然元素,岛民名字都是植物,五月节每个人都有代表的动物等。
不过网上资料说,人们对新德鲁伊教的误解,巨石阵跟他们并无关系,他们并不会搞活人献祭,也不是都那么喜欢橡树和其它植物,更不是宗教。
“古德鲁伊教是在基督教占据英国前,在古英国凯尔特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在当时具有可与国王匹敌的权利。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他们以魔术教导年轻人民,在罪案发生时或者有土地争执时又成为了法官。他们拥有权力而备受尊敬,是君王的顾问及百姓的统治者。 在古德鲁伊教的历史中断了近2千年后,西方近代宗教人士重建了新德鲁伊教。 新德鲁伊教(Neo-Druidism or Neo-Druidry)是一种具有自然崇拜特征的灵修或宗教形式,它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所有的存在和周遭环境。同时也尊敬祖先,主张学习本民族的神话传说。
电影的民谣好听又有意思,叙事性的歌词道出了田野风味的民俗。
本来自然派系的巫术就会涉及各种符号与象征,观影过程就像寻找彩蛋。一开始的圣杯/对应水元素),五月节仪式的六把宝剑/对应风元素,柳条人代表权杖对应/火元素,玉米代表星币?对应土元素?
还有各种造型隐喻,与塔罗牌的相互指涉。
吊人的牌义是牺牲、奉献,而且肉体甘愿为成就精神的伟大而牺牲,将自我献祭视为荣幸、乐在其中。而鲜活的葡萄架寓意重生。这里是老师的价值观,也反映岛民的普遍价值,把肉身献祭给女神,换取植物复活、丰收为好事。
最后警长装扮成“愚人”角色混入五月节队伍,以为可以达到最终目的——寻找失踪人口。愚人是塔罗0号牌,牌义是开始,远行,无视身边危险的一意孤行。牌面直接表明,愚人再进一步就坠入悬崖。
电影的警长/愚人就是在悬崖边被岛民捕获。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每天祷告、抵挡诱惑,保有赤子之身,正是被选为献祭的荣耀特征。
只刷了一次,更多的符号留待下次发掘。
野蛮的崇拜与粗暴的干预,这岛上的景象何尝不是一种宗教。基督教再美化自己也改变不了宗教本质。
基督教对抗邪教最后被吞噬的故事。很神奇的是,片中穿插的各种优美动听的歌曲和生机勃勃的青年人画面让人陷入某种判断:到底基督教是敌人,还是邪教是敌人?
老片果然还是很不错的 诡谲感很赞
到底是年代遥远了,而且剧情也因为尼古拉斯凯奇那部都了解了,只能打三星~
80/100,有着黑色电影式的动力,同时以出色的氛围营造将故事步步深入,再加上一个有趣的反转,以迎接最终高潮的仪式。结构简单又有效。
片里伴着极具蛊惑力的靡靡之音的群交和裸舞场景无疑也是我看过的最好的erotica之一。当然宗教和反宗教还是理解无能,但其中那种诡异感会慢慢侵入神经末梢让你毛骨悚然
虽然结尾不难猜,但仍是一部经典。层层递进的气氛和节奏设计得非常出色。我觉得影片有一种反宗教的气息,宗教的荒谬性渗透着整部影片。警察的盛气凌人和自傲代表着基督教,而岛民的愚昧代表着自然宗教。除此之外,还有一亮点是配乐,十分悦耳,甚至有indi的意思,恐怖片中很少见。
1.反氛围电影,惊惧感来自于外来视角看到的另一种常态,这种常态通过行为、符号、社会形态构建而成。2.反英雄叙事,从摧毁阴谋到陷入阴谋,行动力认同突转为无力的被动。3.反宗教,且思路如此新奇,警员被献祭时唱起的圣歌(在另一个“主流”社会)终被众人的歌声所湮没,揭示宗教由权力维系的唯心本质(亦即去类型氛围的一层表意)。4.未尝不是一种时代现实的指涉。
影片始终处于欢乐祥和与阴森诡异两种气氛的奇妙交织状态中,此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在片尾达到高潮,警察困于熊熊燃烧的柳条人内等待着死亡的来临,村民却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欢度祭祀庆典,可以想象对于那些基督徒观众来讲,这会在其内心中制造多么具有破坏力的恐怖效应。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异教徒,他们活泼又聪明,调皮又灵敏,他们齐心协力开动脑筋,狩猎了基督徒,他们唱歌跳舞欢乐又欢欣。
异教徒载歌载舞春光明媚,基督徒死磕到底硬碰硬,前面是糙了点但五朔节高潮有命运有历史有碰撞,祭奠的情景把现代人都变回了中世纪。唯一把传统民谣当杀器的恐怖片。动物装扮和李大爷的黑长直醉人,有个狐狸头苏格兰裙小哥特别可爱。
8/10。接近片尾警探发出的愤怒控诉所营造出被魔鬼捕获的感觉缭绕心头,信仰之力强大得不会勾起教徒们对谋杀的恐惧。在这里[柳条人]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恐怖片,浪漫主义滋生于美妙光线下的裸体求丰收和黑暗中赤果果的野外群P,孩童身上系彩带连着树、动物面具等仪式的吊诡喜感,就像整个理性世界的崩溃。
漂亮的隐喻,烧毁的不只是一个柳条人而是一个信仰,用一个离经叛道却内涵逻辑的异教徒反而更讽刺了身为正统宗教的滑稽可笑,如果我们的信仰无法带来五谷丰登,你们的宗教亦无法解救被异教徒迫害的个人,那么所谓正统与异教又有何分别。
虔诚的基督徒来到隔绝的小岛,信仰不断被质疑瓦解,惊觉自己才是这里的“异教徒”,并葬于基督教处决异己者的火刑……与诸多描绘对于“闯入者”带来失衡之恐惧的影片相反,这部刻画“误入”与“被排斥”“被狩猎”的恐惧,作为恐怖片对基督背景国家的观众是渗入式的体验。而对异教的诸多描绘(颇具暗示的名称“Summer Isle”,鲜花,歌唱,性自由)更像是70年代保守右派回忆激进颠覆的60年代时内心深处的恐惧。补了这部才终于知道许多自己很欣赏的作品的reference:锈湖游戏系列(尤其是Hotel和Pardise两部),以及去年相当喜欢的恐怖片《Midsommar》的大量借鉴。堪称经典。
苏格兰西部的隔绝小岛,构筑起一套背离基督教法则的异教生活方式。警察找寻失踪的小女孩,以破案为契机进入小岛逐渐揭露秘密。各种挑衅常规的异教邪典仪式,独特的生死观、开放式裸舞、化装五月节,以及献祭活人换取果实丰收,至于祭品的人选是未曾预料到的。原片名直译为“柳条人”,用于火祭仪式的巨型柳条人牢笼,FGO里术阶库丘林的宝具“灼烧殆尽的炎笼”正是如此。片中频繁插入悦耳的歌谣,大部分都是小黄歌,大部分中文字幕里都有错漏,实际很多是契合故事走向的提示。
融合了恐怖片、歌舞片、情色片和原始宗教题材,细节非常出彩,探讨了基督教与异教、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对基督教历史上的猎巫运动和对“异端分子”的迫害有所影射。大颗粒纪实性的画面使露天群交和五月节仪式更有震撼力。带有性爱与宗教暗示的多首民谣十分动听。结尾反转和献祭场面触目惊心。(8.5/10)
果然老版本要比新版本的好
电影站在基督教的角度试图阐述异教,结果呈现出来的是个非常原始的玩意儿。科学家、无性繁殖、生殖崇拜、异教徒献祭……把这些与现代基督教冲突的因素杂糅在一起,形成的是一个在信仰体系上难以自洽的、毫无底蕴和吸引力的所谓异教。既没有对基督教的反思,也缺乏对异教的认识,只能当个惊悚片来看了。
伟大的异教徒电影杰作 音乐中的异教迷谣!原始的狂野之力萌动的生殖崇拜表征反基督与反现代性的矛盾 最后还有最伟大电影原声
高卢的德洛伊祭司把活人放在大柳木雕像中烧死---伏尔泰<风俗论>